中西医结合科中暑的类型与紧急处理措施
2023-07-11文章来源:
在高温环境下,极易引发中暑,若不及时对中暑人员进行救治,很可能造成中暑人员电解质异常、脏器功能衰竭、酸中毒甚至死亡。
一、为什么会发生中暑
高温、高湿、通风不良的环境可能造成人体的体温调节、水盐代谢、循环系统、消化系统、神经系统、泌尿系统等出现一系列生理功能改变,一旦机体无法适应,引起生理功能紊乱,会出现中暑症状。此外,睡眠不足、过度劳累、精神紧张也是中暑的常见诱因。
二、什么人中暑的风险最大
老年人、婴幼儿、儿童、精神疾病患者及慢性病患者最易中暑。同时,在高温天气里进行重体力劳动或剧烈的体育运动,即使是健康的年轻人也可能发生高温中暑。
三、中暑的类型与紧急处理措施
根据中暑的症状可分为先兆、轻症和重症中暑三类。先兆中暑是指在高温环境中出现乏力、大汗、口渴、头痛、头晕、眼花、耳鸣、恶心、胸闷等症状;轻症中暑主要表现为面色潮红、皮肤灼热、体温升高至38摄氏度以上,也可伴有恶心、呕吐、面色苍白、脉率增快、血压下降、皮肤湿冷等;重症中暑包括热痉挛、热衰竭和热射病三种类型,也可出现混合型,除轻度中暑表现外,还有痉挛、腹痛、高热昏厥、昏迷、虚脱或休克,严重的会引起死亡。
热痉挛:由于大量出汗,人体失水、失盐,出现电解质紊乱,引起肌肉痉挛,多呈对称性,时而发作,时而缓解,患者意识清醒,体温一般正常。
热衰竭:起病迅速,主要表现为眩晕、头痛、恶心或呕吐、大量出汗,继而皮肤湿冷、血压下降、心律紊乱、轻度脱水,体温稍高或正常。
热射病:高温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而产生高热,体温可达到40摄氏度以上。早期大量出汗,之后变为无汗,并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,如果不及时救治,可导致死亡或残疾。
出现先兆或轻症中暑,应及时转移至阴凉、通风处静卧休息,可饮用淡盐水、冷西瓜水、绿豆汤等进行补水,同时服用十滴水、藿香正气水等防暑降温药物。密切观察体温、脉搏、呼吸和血压变化。如果发生呕吐,请翻转病人的身体使其侧躺,以确保其呼吸道通畅。
出现脱水、循环衰竭、痉挛、高热等症状的重症中暑病人应及时就近送医急救处理。不要给重症中暑病人喝水,因为病人在大量出汗时,汗液会带走体内大量盐分,造成人体电解质失衡,如果再大量喝水,会进一步降低电解质的浓度,使病情加重。
四、如何预防中暑
1.做好防暑降温准备。预防中暑最好的措施是保持凉爽,高温天气尽可能待在凉爽的地方。室内环境多通风换气,保持空气新鲜。家中常备防暑降温药品。学习了解中暑的症状和体征,掌握急救方法。
2.补充水分和矿物质。高温天气需增加液体的摄入,及时补充盐分和矿物质。不应等到口渴时才喝水,水温不宜过高,饮水应少量多次。对需要限制液体摄入量的病人,高温时的饮水量应遵医嘱。
3.健康饮食,充足睡眠。高温环境下,人体更需要摄取足够的热量,注意营养均衡,补充蛋白质、维生素和钙,多吃水果蔬菜,少食高油高脂食物,饮食尽量清淡。每天要保证充足的睡眠,睡觉时避免电风扇或空调直吹。
4.仔细计划出行。避免正午出行或长时间在户外停留,外出穿着轻薄、宽松、浅色衣物,涂抹防晒霜并携带帽子、遮阳伞、太阳镜等做好防晒准备。户外活动尽量安排在早上或晚上,降低活动强度,如出现心跳加速、胸闷憋气、头晕等,应立即停止并及时休息。
5.结伴行动互相关心。需要在高温环境下工作时,应结伴行动,同事、朋友间相互留意彼此健康状况,如发现有中暑的迹象,应及时采取救治措施。
6.关注高危人群。婴幼儿及儿童、老年人、工作或运动强度过大的人以及患有心脏病、高血压等的病人,在高温天气里更易发生中暑,应加强照顾,格外关注。